新疆煤炭清洁转化与化工过程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2010年建立的新疆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,2012年被批准为新疆高校重点实验室,2014年被批准为自治区重点实验室。
实验室基于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,以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为理念,围绕国家和自治区煤炭发展战略需求,坚持自主开放创新,强化原始创新、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,跟踪国内外科技前沿,探讨新理论,集中优势力量,以突破煤液化与煤油共炼、煤炭分级分质利用、煤焦油高值化利用、煤基化工产品开发、煤燃烧及污染物控制等面临的重大科学、技术与工程问题,破解企业急需的技术“瓶颈”和难题为重点,为加速新疆现代煤化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,推进自治区煤炭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,显著提升新疆现代煤化工技术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,实现新疆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。实验室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:煤炭清洁转化基础与技术、煤基化学品与新材料、煤化工装备安全与污染防治。
本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0人,20人有博士学位,≤40岁青年人员占比40.0%。其中高级职称26人,占比74.3%。实验室建立了灵活、高效的人才引进、培养和使用机制。通过柔性人才引进、自我培养与兼职选聘相结合等方式,培养和聚集了一批学术基础扎实、发展潜力突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。实验室现有教育部长江 学者特聘教授1人,新疆大学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1人,新疆大学天池特聘教授1人,新疆杰出青年人才1人,新疆优秀青年博士人才2人,天池博士7人。
近5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“863”子课题、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、省部级研究项目100余项,经费累计3700余万元;获各类科技奖励10余项;发表SCI/EI论文20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。
实验室坚持“请进来,走出去”原则,广泛与国内外煤炭领域专家学者交流、合作。国际方面,为响应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共同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的伟大倡议,本实验室依托教育部和外专局“煤炭清洁转化与煤基碳材料”学科创新引智基地(简称111计划)和科技部“新疆煤炭转化与化工过程”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这两个国际化创新平台,抓住“一带一路”机遇,加强国际合作交流。就国内而言,与国内涉足煤化工的科研院所、著名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广泛合作、交流,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,使本实验室在不断提升研究水平的过程中,也逐渐获得了国内同行的认可和肯定。2019年5月,以本实验室为依托,新疆大学在乌鲁木齐主办召开了“第六届煤化工青年学者论坛”。会议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教授及20余位国内煤化学、煤化工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会议,全国50多所高校、科研院所及企业的170余位煤化工领域青年学者参会,充分彰显了本实验室在国内煤化工领域的影响力。
社会服务方面,本实验室始终不忘为自治区科技、经济、社会发展服务的初心,以推动新疆现代煤化工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使命,为推动新疆跨越式步入长治久安、区强民富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社会做出贡献。自2013年以来,以本实验室为学科支撑,新疆大学作为秘书长单位,在自治区科技厅的引导下,成立了新疆现代煤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极大地促进了本实验室与30余家疆内从事煤化工产业的大企业、大集团、疆内外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的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”在学科建设、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的全面合作。
面向未来,实验室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,解决新疆煤炭高效清洁转化过程中的共性基础和工程科学问题,提升新疆煤化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,将新疆地区的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经济优势,助力我国能源安全。